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

竹子湖溪 海芋花叢間

海芋 步道 陽明山

穿梭於下湖與湖底地區的竹子湖溪及其支流,是串起畝畝海芋田及農家的水陸要道,沿溪步道正是最佳親水近花的路徑。
三、五月春是海芋最奔放的季節,也是臺北市休閒農業產業的重頭戲,陽明山上人手一束海芋進入市區,蔚為臺北都會一景。


▼穿梭於花圃間的竹子湖溪畔步道,也同時串起了處處驚奇!小結構經濟施工,圓融大環境生態精華,親水階梯、生態池,尋找陸生、水域小生物一點也不難。

竹子湖的風華再現故事,可說是臺北市的最佳典範。今日花團四季簇擁,安全而走來舒適的溪畔步道,餐飲休閒兩相宜的竹子湖,十多年前還是每遇豪雨就會氾濫的地方。透過水土保持綜合處理,居民共商出路,竹子湖已成為兼具產業、休憩與生態的休閒區。
來到這裡,務必要「下海」摘海芋,體驗臺北最高的種田感受,將這份感動,連著海芋一同帶回家!


有了親水階梯鋪路,隨時都能走下溪旁,俯身掬水、觀賞生態。
海芋是浪漫的代言,親手採摘更能享受小確幸的幸福感。


▲石塊造景為溪畔水流豐富了優雅的視覺效果。
在地故事

溪畔步道  戀戀海芋   
蜿蜒在各海芋田間的溪畔步道,是探索竹子湖的引導,跟著腳下的鋪石,能看到溪中的疊石護岸、踏石、拱橋、親水平台等設施。新興的「芋戀道」,使用透水性、降低對環境影響的材質鋪設,並且利用空心磚魚巢,創造多孔隙空間,提供原生溪魚棲息。並且以愛情貫穿全區,介紹了當地產業發展、小油坑景色,步道終點,還有一座專為人們「發呆」而設的涼亭,是新拍婚紗的新景點!
只要循著竹子湖環狀道路,就能連接各個溪畔步道、景點,也能通往中正山親山步道喔!
▲芋戀道是一路向下俯望的景色,而這裡則能看到遠方的小油坑,源源不絕地冒出硫磺。
▲觀景窗立於芋戀道上,是新人拍攝婚紗的景點,最美的一條路。
▲在月老樹下的休憩平台小憩,並眺望小油坑的煙霧裊裊。
▲步道終點的「發呆亭」,以席地而坐的方式,淨化腦中雜亂思緒。
▲依山而建的芋戀道,讓這兒的景色、曲線更為彰顯。
竹子湖溪小檔案

竹子湖溪地勢由西向東南傾斜,集水區位於1092650公尺,在最新的整治範圍中,集水區面積為24.28公頃。
竹子湖溪流域包含湖底、下湖與東湖等處,其間步道猶如阡陌,穿梭於各區之間。最早此處有凱達格蘭族在此種植孟宗竹,而後日治時期則成為蓬萊米走廊,近年來隨著水土保持綜合處理工程完成,加上居民回鄉耕耘、共尋產業出路,多樣精緻作物四季綻放,已為竹子湖創造新的樣貌。

▲淡紫浪漫的愛情花,46月綻放時的風情,引人佇足。
▲在58月盛開的團團繡球花,遍佈整片綠地,令人驚艷。

交通資訊

1.搭乘108109110230260、紅5公車至陽明山,轉搭小9公車至竹子湖
2.淡水線北投捷運站:搭小9公車至竹子湖。
3.淡水線石牌捷運站:搭小8公車至竹子湖。
4. 131公車:自陽明公園第二停車場至竹子湖巡迴行駛
5.皇家客運(臺北-金山線)至竹子湖派出所

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

小坑溪畔 吟唱文學

文學 社區 指南山
臺北市南境之南,穿梭於政大一街、二街之間的歐風的庭園社區群中,小坑溪恰似隱身於南方桃花源,是文山區最寧靜的角落。

溪畔點綴著各種起、臥、立、趴的「標點符號」,循溪而行,就像沿著溪水找尋「溝通」的最基本元素。與對街的政大書韻聲,遙相和鳴。
▲從指南路三段轉進政大一街,便能看到右側的指示石碑。

停駐於小坑溪溪畔步道沿途各種趣味設施之間,一邊觀察為魚兒設計的「跌水設施」,與「文學設施」互動,傾心「閱讀」河流,「文學步道」成為親近自然與貼近文學的代名詞。
鄰近優質學府政大與具悠久歷史的茶鄉之源貓空,不妨一路連接政大校園,登上指南風景區、貓空,品茶健行,迎接夕陽。
▼化身為驚嘆號的座椅,其中還訴說著「驚嘆」的心聲!

▲入口處標示「清溪綠地」的涼亭,意指將進入一段小巧清晰的旅程!
▲「問號草皮」是文學步道的起點。
▲▼從涼亭望去,萬壽溪水猶如永不止息的綿綿浪花。

▲步道、小橋已經是當地孩子與居民們嬉遊、散步的後花園。
由木、石組合而成的「逗號座椅」,隱身於文學步道的草皮中,稍不注意,就會錯過與它相認的機會!
▼小坑溪文學步道沿途平緩,適合親子一同來此「探知溪水」、「認識文學」。

在地故事

信仰情牽  老朴樹的守護   
文學步道盡頭,有一座不起眼的土地公廟,以及一顆老朴樹,傳說祂們交情猶如兄弟,共同守護此地。
朴樹是附近山坡地的守護山神,小坑福德宮供奉的是「石頭公」,外型像保護整座山頭的英雄,因此當地居民為其披上神服,視為神祇膜拜。

小坑溪小檔案

小坑溪屬景美溪支流,發源於標高550公尺的猿山,穿越萬壽路、重劃區住宅,在政大實小旁與指南溪匯流,共同匯入景美溪。85年開始以近生態工法開始進行整治,結合溪流的親水空間、復育生態環境,是社區居民的庭院,也是遊客假日的去處。

▲「頓號座椅」緊鄰溪旁,不妨在此停頓一陣子,傾聽河水的聲音。
▲透過鏤空的「句號」,由不同視野觀賞萬壽溪。
▲這條步道上,不只有符號,還有古典詩詞,與行者相伴。
▲順著小徑,前往遺世優美的桃花源。
▲百年朴樹與福德宮,位於親水平臺上方,通過連接樓梯,便能與這兩尊守護的神祇邂逅。
▲「引號」搖身一變,扮演了「照路」的路燈角色,為溪畔的夜晚增添光彩。

交通資訊

1、搭乘捷運至「萬芳醫院站」轉乘公車棕11副線至「小坑口」。
2、搭乘捷運至「萬芳社區站」轉乘公車小10路線至「政大一街」。

3、搭乘公車23653023761129515011503282、棕3、棕5、棕6、棕11、棕15、棕18、綠1路線至「政大站」,沿指南路三段走至政大一街。

內溝溪畔 一探生態奧秘

礦坑 老樹 生態館
內溝溪畔,可說是臺北市區最完美的「自然戶外教室」,滿山的陸地與水域動植物,處處彰顯著豐富的生命力。長近7000公尺的溪流,途經山林、坡地、農戶、社區,和老礦坑一塊走過悠久的百年歲月。匯聚生態資源的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就在溪畔,是戶外教學的最佳場所。


▼在內溝溪兩岸砌上原始塊石,護岸也用石塊取代水泥,以提供生物和流水更多的活動空間。

▲原始塊石不僅可作為固床工、護岸,還能是提供人們「穿梭」內溝溪的跳石。
▲明舉橋旁邊有一座簡單,卻緊鄰沁涼溪水的涼亭。
▲矗立在明山橋前方的臺灣欒樹,是迎接遊人抵達內溝溪最醒目的使者。

從下游到上游,內溝溪流域一彎一景致,各有風情。
漫步沿溪步道有綠意輕盈點綴。河水寬闊之處,有親水平臺和跳石供遊客走跳、俯身掬水。涼亭、小橋是停駐觀景的好地方。
明山橋旁有生態展示館,多條步道的交會處,遠眺大臺北盆地,撫拭2000萬年歷史的岩壁、探訪煤礦遺蹟,多達數十種的原生種植物及63種鳥類,感受截然不同的戶外情懷。
▲經整治後,行人有了漫步的空間,與溪相鄰,能夠更自由的俯身親水。
▲在一整片砌石護岸中,有隻「青蛙」靜駐,等待遊人來發掘!

內溝溪小檔案

內溝溪是基隆河支流之一,發源於內湖的坑頭山,全長6817公尺,分佈新北市汐止區與內湖區交界,水流最初為東南流向,經水尾、內溝,至南湖大橋上游約500公尺處流入基隆河。
自然與野趣、生態與休憩、近山又親水,是一兼具知性與感性的休憩溪流。
▲以「?」型態鋪設的塊石,同樣具有減緩水流、穩固河床的功能喔!
欒樹、跳石與青青流水,組成一幅最美的畫。

在地故事

溪水潺潺  館內外多寶藏

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前身是閒置的社區活動中心,經過整理規劃後,成為匯集內溝地區生態資源、文史資料的寶庫。由社區志工定期導覽,透過在地人口述解說,校外教學的學童及遊人,更能生動的體會感性的內溝。
館後方的「風化紋岩壁」是地層造山、堆積、風化與侵蝕作用而成。
內溝溪生態館是一座兼具生態與人文教育的博物館,內溝在地故事,蘊藏於此!

交通資訊 

1.搭乘捷運到東湖捷運站,轉乘公車至東湖公車總站。
2.搭乘公車5327863046903、小1,至東湖公車總站。
3.自行開車至東湖公車總站。